技术比较
技术分类 |
技术名称 |
选用污染水域范围 |
主要作用 |
物理法 |
底泥疏浚 |
严重底泥污染 |
外移内源污染物 |
人工增氧 |
严重有机污染 |
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 | |
生态调水 |
富营养化,有害无毒污染 |
通过稀释作用降低营养盐和污染浓度,改善水质 | |
化学法 |
化学除藻 |
富营养化 |
直接杀死藻类 |
絮凝沉淀 |
底泥内源磷污染 |
将溶解态磷转化为固态磷 | |
重金属化学固定 |
重金属污染 |
抑制重金属从底泥中溶出 | |
生物/生态法 |
微生物强化 |
有机污染 |
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 |
植物净化 |
富营养化、复合性污染 |
污染物迁移转化后外移 | |
生物膜 |
有机污染 |
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 | |
微生态平衡修复法 |
微生态修复 |
整个河流、湖泊流域的综合治理 |
1、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、底泥原位修复、降低水体中的N、P、COD浓度、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等。 2、整个河流、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,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。 |
河流、湖泊、水库、护城河、景观水治理结果
1、安全。(抑制及杀灭病源菌)
2、无臭味。(去除二氧化硫、硫化氢、氨气等具恶臭味的有害气体)
3、去除蓝藻、微囊藻。(具强烈神经毒性可抑制与杀灭大多数种类微生物)
4、水体富营养化去除。(以降低COD、BOD、氨氮、氮、磷)
5、污染物降解,透视度大于60cm。
6、鱼虾水族生物实现就地繁衍复育,(恢复生态多样化达到植物、动物种类多样化)
7、河湖底泥由黑色变为自然色,基底淤泥厚度减少10—30cm(底泥90%皆为腐败菌,可降解腐败菌代谢及衍生物的臭味与毒性)。
蓝源生物
电话:4000315096
电话:4000315096